English Version |  繁體
 
 
 
  交流动态
  合作项目
  国际合作
  国内合作
 
 
 
交流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交流动态 >> 正文
哈佛大学劳伦斯·莱西格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讲座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0-11-14 浏览量:
  11月14日下午,知识共享(CreativeCommons)创始人劳伦斯?莱西格教授应邀来到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以《开放与创新——知识共享在构建著作权未来中的角色》为题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  
 
  此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主办,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承办。活动协办方还包括谋智网络、互动百科和互联网实验室。演讲人劳伦斯?莱西格教授是一位在宪法和知识产权法领域享誉盛名的国际学者,现任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及该校EdmondJ.Safra伦理研究中心主任。莱西格教授长期致力于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推动,由他亲手创立的知识共享协议和知识共享组织已经成为当代互联网文化的一面旗帜,为维基百科、Facebook等重要大众文化现象提供了法律基础。莱西格教授在演讲之后,还与互联网、艺术界和文化界的知名行业领袖方兴东、宫力、潘海东、欧宁等展开高峰对话,在网络、文化、法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来自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IT行业、媒体、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热心参与者坐满了400人座位的报告厅。
  
\
 
  下午5点30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郭寿康教授宣布演讲会开始。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刘春田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轶教授首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刘春田教授指出,知识共享运动是积极的,是健康的,它不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嬉皮士,而是运用智慧为著作权制度选择出路的一种创造;我们饶有兴趣的关注和支持着知识共享运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王春燕教授也热情的投入这个行列,并且在国内成为一个领先者;人大知识产权教学和研究机构是中国最早的知识产权研究机构,我们欢迎知识共享运动、知识共享组织来到我们中间,在这个新的领域探讨人类的未来;当下任何社会问题都是国际问题,都是世界性的问题,人类道路需要有多元的思考、多元的选择,其中每一种都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开放是创新的前提,所以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关注、研究和接受知识共享运动,并且希望知识共享运动在人类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中有美好的未来。
  
  王轶教授从利益关系冲突的角度强调了价值取向多元的背景下进行高峰对话和交流的重要意义,并赞赏了知识共享制度在冲突的利益类型中进行取舍的组织社会秩序的功能,认为知识共享,鼓励知识的创造,鼓励知识的传播,一方面在人类力量的源泉中注入了新的涓涓溪流,另一方面,又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这种力量,拥有这种力量,并祝愿CC在中国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未来能够像当前的许多互联网文化现象一样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
  
  接下来,莱西格教授以其独特的演讲风格和精彩的幻灯片向听众介绍了知识共享的理念和方法,以及他对于著作权未来的思考。在演讲中,莱西格多次强调,中国应当也可以在未来著作权制度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莱西格首先通过几个简单的小故事介绍了美国著作权制度的现状和一些问题。一方面,复杂而艰深的著作权法律日益僵化,对版权的严格控制正在深入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20世纪以来唱片、磁带等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职业艺术家的作品传播,却无形中扼杀了大众的创作和参与热情,使得文化成为一种“只读文化”。但是21世纪以来,新的技术已经使得普通大众又重新能够参与到文化创作中来。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不少当代互联网“读写文化”的经典之作,也藉此指出,僵化的著作权体制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文化的需要。
  
  在数码时代,每一次使用都意味着对作品的复制,从而使美国版权法律中的合理使用概念越来越难以适用。传统的版权保护体系已经难以为继。莱西格指出,对著作权法律的修改迫在眉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必须主导一场新的变革,而中国在其中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教授介绍了一些使用知识共享协议的重要组织和网站,也着重强调了知识共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重要意义。
  
  对于未来的著作权制度,莱西格提出了他的展望:简单、高效、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和现实性。著作权制度不应当更加细化,或是增加更多的限制。从长期以来的实践看来,针对盗版的“战争”永无休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通过某种方式达到“和平”。更多的限制只会让律师从中受益,而不可能真正把这些技术“杀死”,也不利于最大程度地鼓励创新。
  
  演讲结束后,由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春燕教授主持高峰对话环节,互联网、艺术界和文化界的知名行业领袖和莱西格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
 
  谋智网络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宫力博士首先提问: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还不够完善,中国在知识共享运动中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莱西格教授回答说,中国事实上也非常注重版权的保护,而现状是美国试图把一个比自己的版权法更加极端的体制强加在中国身上,而这种难以执行的规范是不具有可行性的。
  
  来自互联网实验室的方兴东博士对莱西格教授的学术成就进行了高度赞誉,并问及教授个人在从斯坦福大学到哈佛大学的心路历程。教授饶有兴味地介绍了自己在学术研究方向上的转向,并且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新的研究主题:美国的制度腐败问题。
  
  互动百科的创始人和CEO潘海东博士就CC使用的技术问题进行了一些询问。教授解释说,CC并不提供DRM之类的数字管理技术方案,CC协议提供的是对权利的标识而非技术性保护。同时,教授也对DRM技术带来的、数字媒介的不稳定性表达了一些忧虑。
  
  著名策展人、艺术家欧宁就转基因技术的专利控制问题向莱西格教授提问。莱西格回答说,对于技术的极端控制,正如对于文化的控制一样,是不利于创新的。我们当前使用的许多关键技术,如互联网和计算机,都没有受到专利的严格限制。极端的控制主义只对律师和大型企业有利,而不会促进创新或增加财富。
  
  对话环节主持人,知识共享中国大陆项目负责人王春燕教授希望教授对其作为首席律师挑战《1998美国版权延期法案》合宪性的Eldredv.Ashcroft案件作一些评述,莱西格教授指出,在该案件中,美国国会反复延长版权保护的年限是没有法理依据的,而这起案件的败诉也正是CC诞生的直接背景之一,即通过作者的主动选择来解决版权的极端控制问题。
  
  在场嘉宾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总工程师张晓星向莱西格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即知识共享的短期内的发展前景和教授对Google数字图书诉讼案的看法。莱西格指出,知识共享组织将通过一些大型企业和机构进一步扩大影响,并将努力发展成为互联网上的一种基础通讯协议。他详细介绍了Google与图书馆进行和解的方法和版权解决手段,并指出了CC协议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良好补充作用。
  
  两个多小时的精彩演讲和对话为在场的所有人提供了有关开放与创新、著作权变革、国际知识共享运动等重要问题的前沿资讯和深入思考,与会者表达了对知识共享的理念和方法的一致认同和强烈兴趣,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知识共享运动为人类知识产权制度提供的发展路径将会为人类的发展创造美好的未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邮编:100872